上海交大科研人员用科学数据量估算生态价值
国庆特别报道
科创上海4
如果用生态学的眼光,将城市森林看作一个个的生命,那么它在大自然的系统中担任怎样的角色?都说森林是“绿肺”,相比山地森林,“上海之肺”又是如何呼吸吐纳,如何通过成千上万的叶片吸滞雾霾净化空气,为城市生态环境发挥服务作用?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量化城市森林在生态文明中的服务价值,新葡的京集团8814刘春江课题组数年来以城市森林为伴,成为城市森林最亲密的监测者。
提升服务是森林发展关键
刘春江教授介绍,由于处于冲积平原地区,上海缺乏天然森林植被分布,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森林覆盖率仅有5%,目前达到了14%。尽管这一数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对于将森林引进城市,将城市化与城市森林同步发展的城市来说,上海取得这一成果难能可贵。
刘春江教授认为,探讨上海城市森林发展特点,分析上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的供需矛盾,探讨森林经营策略等问题,对我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城市森林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高度商业化下的上海,林业用地极度缺乏是城市森林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如何选育生态功能和服务强大的树种、如何在现有城市群落中增大林分比例等尤为关键。
掌握森林的“一举一动”
在奉贤沿江的一片水源涵养林里,记者见到了课题组成员、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站副站长殷杉博士和他的研究生们。森林就是他们的实验室,他们带着设备正在采集这片林子里不同树种的叶面积数据。团队在进行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长期观测森林的生长变化来估算城市森林的社会经济价值,解答城市森林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殷杉博士通过设备采集不同树种的局部叶面积和蓄积量数据,回到实验室后在遥感技术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和换算可以获得整个上海城市森林的总叶面积和全部蓄积量。经过长期定位观测,团队可以掌握“城市绿肺”的生长动态和健康状况。有了这些基础数据,就能够进一步结合不同树种叶片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命过程,获得城市森林的服务指数。
作为城市森林的监测者,团队每个成员心里的“上海地图”几乎都是以森林为地标建构的。最艰苦的时候,他们曾扛着6箱繁重的设备在崇明森林里冒雨穿梭,24小时连续作业。叶面数据、树木胸径、周边土壤成分等,为了获得完整丰富的数据,团队要在不同季节、气候“捕捉”森林的“一举一动”。然而有了这些数据,城市森林在固碳释氧、污染物隔离、空气净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动态价值都逐渐一一呈现。
学科交叉破题雾霾污染
殷杉在树林里小心地用高枝剪剪下了树冠上的几枝完整树叶,仔细地根据树种分类保存带回实验室,解密植被净化雾霾的功能是团队正在进行的研究之一。实际上,植物叶片和枝条可以直接截取和固持大气尘埃使其脱离大气环境,因此,用城市森林和植被来削减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课题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不久前,研究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环境科学和农业生物的学科交叉,探寻到了树木叶片滞尘能力的差异原因,筛选出了适合上海的滞尘能力更强的树种,从而为城市绿化布局带来更科学合理的方案。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曾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而这金山银山到底有多大价值?并不能靠“毛估估”来回答。城市发展不能牺牲生态建设,甚至,还要配以“绿色战靴”来助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研人最踏实、长期的、创新的研究,用科学的数据来量化价值,为更智慧的城市决策提供参照的基础。在“森林实验室”的工作对研究者来说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而城市森林生态监测和研究之路也正是这样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出来的。
新民晚报记者:易蓉